“嘎嘎嘎……”
在沣西新城中心绿廊
成群结队的鸭子正在池塘中欢快地嬉戏着
池塘周围草木葱茏
地形起伏错落有致
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还是一块巨大的“海绵”
“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是每一位沣西居民的切身感受。2015年4月,沣西新城成为全国首批、西北唯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实施“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让城市“会呼吸”。
行走在沣西新城的街道上,原来的大广场、硬质路面等被分解成一块块“小海绵”,雨水口变身为沉泥井,下凹式绿地栽植的草木郁郁葱葱,两侧的绿化带高低起伏、蜿蜒曲折,颇有些野趣。
“我们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布设了低于路面的生态草沟,呈S型绕开树木,将85%的路面雨水收集到两侧绿化带进行过滤、滞留和渗蓄。下雨时雨水则通过生态草沟中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即使出现暴雨,也能靠道路红线外的调蓄塘,进行调蓄错峰,缓解路面积水。”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工程部部长张哲对此颇感自豪。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沣西新城创新提出了“建筑地块确保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加强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优化竖向设计、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河道修复增加天然水域”等做法,对雨水进行“渗、滞、蓄、净、用、排”多种方式处理。
张哲介绍称,沣西新城还建设了不同类型的小海绵设施,用植草沟、蓄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等替代传统的地下排水管网,用建筑垃圾制成的透水砖铺设园区道路,形成了建筑小区、景观绿地、市政道路及中心绿廊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其中,建筑小区解决了雨水源头消纳问题,景观绿地作为区域级的雨水调蓄枢纽空间,市政道路解决了过程控制以及富裕雨水的传输功能,中心绿廊对整个区域的多余雨水进行收集和调蓄,有效实现了对雨水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调控、三水融合”,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践,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并拥有40余项知识产权。海绵城市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建设经验入选国家宣传片,亮相巴黎气候大会。
目前,沣西新城已建成设海绵型园区390万平方米、道路110余公里、公园绿地380万平方米,累计推广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雨水径流控制率达到86.5%,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2.64%,同时地下潜水位回升了3.43米。城市“热岛效应”也有所缓解,同一时期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的平均气温比相邻区域大约低了2℃,“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