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香港大公报刊发
《海绵城市 自由呼吸循环水资源》
点赞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
全文如下
海绵城市会“呼吸” 内涝灾害将远离
今年夏秋季节,内地多个城市遭遇历史罕见降雨,特别是很多北方内陆城市居民,面对“水漫大街”的场景,更是感触颇多。而频发的水灾,也迅速将海绵城市建设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质疑声也是此起彼伏。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其实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自2013年海绵城市概念在内地首次提出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目前已经开始了建设和探索,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市共建成各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约有4万个。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依托4级全域海绵城市框架,通过海绵城市设施,真正实现了小雨不积水、中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城市热岛效应有效缓解,人城和谐共生,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目前不仅参与编制了两项海绵城市国家标准,同时亦形成了多项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生态新城
“雨水说来就来。”看着窗外下了一夜仍在淅淅沥沥的小雨,虽然担心湿滑难走的老伴似乎有点并不情愿,但已习惯早起遛弯的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居民王大爷,一到点还是不由分说就拉着老伴出了门。“你看看,这透水路面路况有多好。早就给你说过了,这点雨水对于咱们这里不算啥。海绵城市么,有啥麻达(问题)。”
王大爷所居住的同德佳苑小区,曾是著名的秦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之地。然而在10多年前,这里也曾备受“水患”之扰。“黄土层下的沉积河沙,再加上夏秋多雨的气候,所以一到夏秋就涝,一到春夏则旱。”王大爷对那些年“因水而祸”的遭遇历历在目。直到2015年后,随着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一切都彻底改变了。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形象的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工作人员张哲告诉记者,自2013年海绵城市概念在内地首次提出,沣西新城便开始海绵城市实践探索,同德佳苑小区正是多年探索的一个缩影。
尽管并不能和张哲一样,将那些专业术语和技术讲得头头是道,但王大爷却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到了海绵城市的“奇妙”。“我们小区所有路面都是透水铺装,同时设置了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滞留草沟和生态树池。”王大爷说,下小雨时,大部分的雨水还未覆盖整个雨水花园就已经全部渗入补给地下水。而当下大雨、暴雨时,雨水通过这些设施,一部分下渗补充地下水,一部分滞蓄、净化后蓄存再利用,多余雨水则排至市政管道。“无论大雨小雨,我们小区好多年都没见过积水了。”
“同德佳苑小区这类建筑小区,只是我们四级全域海绵城市框架之一。”据张哲介绍,沣西新城在建设海绵城市之初,就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等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重点解决城市面源污染,以及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也就是说,让雨水在建筑与小区实现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从根本上去‘治愈’困扰众多城市的内涝、热岛效应等‘城市病’。”
绿廊替代传统地下排水管
今年八九月间,整个陕西都普遍多雨,和一些城市动辄“坐着小船去看海”截然不同的是,沣西新城大街小巷、街头广场、公园幽径始终都不曾见到积水的踪迹。在这里,传统地下排水管网被绿廊、植草沟、蓄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替代,市政道路和城市主次干道利用技术创新使硬化路面更具透水性。雨天时,雨水通过下凹式绿化带、雨水花园等逐级被消纳,多余的雨水,则顺雨水管渠流向沣西新城中心区域的中央公园,确保整个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我们已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项目167个。其中海绵型建设园区356万平方米,海绵型的市政道路100余公里,海绵型公园绿地300万平方米,海绵型河湖水系大约40余公里。”张哲不仅对这些数据熟记于心,同时更看重的是它的作用。“目前,我们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7.46%,地下水位回升3.43米,面源污染负荷削减率达81.14%,城市历史10处易涝积水点全部消除。基本上实现了小雨不积水、中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还有效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吸水降霾 屋顶花园觅绿野仙踪
“上楼去散散步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被困于城市写字楼内的白领,每天工作间歇最大的奢望,便是下楼找一块绿地放松放松。然而,在沣西新城西部云谷,白领们只需移步楼顶,便能瞬间完成办公室到公园的无缝切换。作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探索,近年来,沣西新城部分园区办公楼上建设了绿色屋顶。屋顶花园不仅能起到吸收、净化雨水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减碳吸碳,降霾去热,成为城市一道稀有景观。
城市中传统的屋顶一般采用快排雨水处理方式,雨水迅速流走。而海绵城市屋顶花园,则是在不改变原来排水路径的前提下,用新型环保轻臂亲水材料,通过在裸露的屋顶上建设花园,在钢铁森林构成的城市中,形成一块块的绿色空间。
九月秋高气爽,站在沣西新城的一栋大楼顶层放眼望去,记者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很多大楼原本色彩单一的楼顶,生机盎然,各种绿植长势旺盛,花卉五彩缤纷。据悉,屋顶花园通过种植佛甲草、景天、马蔺等耐旱耐涝、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使雨水被土壤介质和植物根系充分吸收,从而起到滞留、吸收、净化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的作用。而同时,滞蓄的雨水,也为大楼周边区域的植物浇灌、道路冲洗、景观用水等提供部分水源。
此外,屋顶花园还像是给大楼戴上了一顶绿色的“防晒帽”,可有效实现降温、保湿,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检测,有屋顶花园的顶层室内温度比没有屋顶花园的要低2-3℃。
多地洪涝 海绵城市建设提速
虽然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市共建成各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约有4万个,除了30个试点城市,全国大部分城市也已经开启了海绵城市的应用和探索。然而今年夏秋季节突然而至的几场降雨,不仅让内地多个城市损失严重,同时也将海绵城市推上风口浪尖,质疑声更是此起彼伏。
“海绵城市依然还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抓手。”对于社会上对海绵城市产生的质疑,张哲表示理解,“海绵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没有一个可供借鉴和遵循的模式及标准,再加上各地起步的时间不一样,效果也难免会有些不一样。”张哲认为,今年的几场水灾,特别是早前郑州降雨远远超过历史最大量,也远超城市建设的最大承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根据最新的变化而不断去创新和调整。”
张哲告诉记者,大自然当中原本就存有一个“海绵体”,它对水吸纳、吞吐。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大量的城市硬化之后,自然的水文循环被打破、切断,原来的“海绵体”功能丧失。海绵城市建设正是让“海绵体”得以恢复的一个新开发模式。“而今年多个城市出现内涝灾害后,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都开始普遍提速,其实就是大家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张哲同时亦表示,郑州水灾之后,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者,他们也进行了检视和研讨,比如原来海绵城市的思路还合不合适?标准是不是还要提高一点?“都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陕西试点 就地消纳70%降雨
香港地处亚热带地区,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是亚太区内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而时不时“到访”的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使得城市低洼地带和市区部分旧区面临洪涝风险。“香港多雨但又少淡水,因而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耐洪能力,并推动雨水循环利用,对于香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西安和香港在地域和气候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城市,但张哲认为,在海绵城市建设上,两地完全可以优势互补,经验互补,一起推动和共享海绵城市建设的福利。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应用推广、技术创新等方面接连取得新成效。不仅成为国家首批、西北唯一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同时亦参与编制两项海绵城市国家标准。
“作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核心承载区域,我们建立了‘政府统筹+科研院所技术支撑+高校研究指导+企业技术配合+施工单位实践应用’的联合研究机制,成立了海绵城市技术中心,积极输出海绵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及技术工法,成果应用工程项目100余处。”张哲告诉记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我们通过全域推广,全程把控,创新技术,总结模式,已经打造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沣西样板’。特别是我们的中心绿廊,也特别适合香港的实际情况。”